今天去少觀所看一個少年

跟他談了許多

發現有一些生活背景還蠻像的

例如: 出生後給別人照顧、國小優異國中挫敗

 

少年認為父母偏心,反應過後亦無改變 

所以將自我價值寄託於校園中

國小老師器重他,給予較多的權力,少年有自信

升上國中後,老師聽取他人言語,對少年有刻板印象

差別待遇使少年自尊受損,以暴力的方式回應

從逃學與逃家的過程中,謀求自己的權力

 

少年收容後,雙親的救援行動與探望表現

少年終於感覺到關愛

只是,這樣有條件的關懷可以維持多久?

 

跟少年不同的是

雖然小時候我父母不在身邊,但給我們一個安全溫暖的環境

我有許多父母,包括親生父母、爺爺奶奶、姑姑姑丈

雖然對親生父母感覺陌生

但知道他們辛苦是為了這個家

我從以前就知道

 

也感謝我的爸爸不喜歡唸書(幸好他也不想學電腦,否則看到文章可能會瞪我)

在我從天堂掉下地獄時

不認為那是地獄

沒有多踹我一腳

慢慢地爬,雖然我現在不一定在天堂,但早就遠離地獄了  

 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omo6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